輕鬆教導孩童面對恐懼

文/陳達德(上海火馬Wholemarks兒童中心醫療顧問、前臺安醫院小兒復健科主任)  插畫/高文麒

 

您的孩子總是很膽小,動不動就會害怕,讓您覺得很傷腦筋嗎?其實,教導孩子面對恐懼及焦慮是需要技巧的,爸媽們若能掌握3大基礎原則,將有助於孩子獲得適宜的恐懼情緒發展。

 

隨著10月的到來,孩童在一年中最愛卻又最怕的節日「萬聖節」又將悄然登場,其中環境佈置、道具服裝及拿糖果禮物等過節活動與氛圍,固然讓孩童樂不可支;但另一方面,家長又不免擔心孩童無法承受驚嚇或理解這種「黑色幽默」,因而導致孩童更退縮恐懼與害怕膽小。正因為如此,如何讓孩童學習面對恐懼並維持情緒穩定,便成為家長相當關切與重視的議題之一。

 

4種常見的恐懼.焦慮類型

一般而言,由於獨立能力及理解認知的不足,學齡前孩童會比成熟個體更容易恐懼且焦慮。彙整來說,學齡前孩童常見的恐懼及焦慮類型有下列幾種:

◆陌生人恐懼

主要表現在2歲前的孩童,尤其是78個月大的嬰兒,已能有意義地區辨熟人與生人,陌生人太過主動、直接的接觸,會造成孩童惶恐不安。

◆分離焦慮

主要表現在2歲前的孩童,尤其是1520個月大、強烈依附照顧者的幼兒,正值分離焦慮的高峰期,若在陌生環境中被強行與熟識的人分開,會感到非常恐懼與悲傷。

◆陌生物件恐懼

主要表現在學齡前的孩童,此階段孩童容易因為對物件概念發展(主要發展年齡為26歲)的不完全或不成熟,進而造成對於物件的恐懼,例如:會害怕高速的汽車、打雷閃電、有大鬍子的人、消防警鈴、兇猛動物等。

◆想像物件恐懼

主要表現在45歲、正處於象徵性與想像性發展高峰期的孩童,此階段孩童會憑空想像出各種物件或情節,且由於運思前期的邏輯能力受限,使得他們對於這些非親身經歷過的想像內容與真實世界間的關係常難以分辨,而其中有些內容則是令人恐懼的,例如:怕黑、怕被父母遺棄、怕躲在櫥櫃裡的鬼怪等。

 

面對恐懼情緒的3大原則

針對恐懼焦慮、沮喪嫉妒這類負面情緒的主動性教養與促進發展,許多家長可能很排斥或有意淡化,但事實上,恐懼和其他正面情緒一樣(例如:歡愉、安全感及滿足),都是非常基本且極其重要的情緒功能。

恐懼與焦慮情緒的主要發展時間,約從7個月大至6歲左右,其反應著孩童依附功能及認知功能的發展與精進。適宜的恐懼情緒發展不但能幫助個體遠離危險,並可以促進孩童發展出良好的行為互動與社會適應能力。

從教養的觀點來看,恐懼情緒的發展重點與引領過程就如同其他情緒功能的發展一般,其主要的重點包括有:認識恐懼、接受恐懼及處理恐懼。

◆認識恐懼

認識自己及別人的恐懼情緒。恐懼有各式各樣的表現,惟有徹底瞭解各種不同的形式,才能清楚且正確地去認識與解讀。孩童最初只是經驗恐懼的情緒,之後逐漸透過觀察他人對於恐懼情緒的反應,接著才會與別人討論關於恐懼或藉由假想遊戲去想像與感受不同的恐懼情緒,最終才能真正認識恐懼,進而學習去預測自己或別人的恐懼情緒反應。

◆接受恐懼

孩童必須要學習接受恐懼,並明白恐懼情緒的產生是十分自然的事,不但大家都會有,也是正常且再自然不過的。家長切忌去否定孩童的恐懼情緒,而是應該讓孩童瞭解,其實別人也都會有相同的恐懼反應或焦慮經驗,且大家都會明白並認同他的感受,藉此使孩童逐漸學會去接受自己與別人的恐懼感受。

◆處理恐懼

接受恐懼的情緒並不表示要任由其無限地擴張與氾濫來將自己淹沒,孩童要進階地去學習如何處理恐懼與焦慮。在學習的過程中,家長應該協助孩童去認識不同社會文化中特定的恐懼表現規範(display rules),並賦予孩童信心與力量,去幫助其駕馭恐懼情緒,而不是為情緒所控制。

此外,良好的親子陪伴與依附發展可以減少孩童的恐懼程度,而充足的運動與肢體活動則可以促進孩童對於焦慮的緩解能力,這些也都是家長應該注意的重要細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perd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